随着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中国学术期刊的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为提高学术知识传播速度和广度,提升期刊影响力,与数字媒体平台融合已大势所趋。微信作为科技期刊融媒体主流传播平台之一,在学术期刊传播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期刊宣传的重要阵地。然而,近年调查结果却显示,中国科技期刊中仅约半数入驻了微信平台,且在运营过程中面临多重困难,效果欠佳。本期,我们会和读者、老师们分享学术期刊数字化运营小知识,结合优秀案例剖析微信平台期刊运营症结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私域流量即王道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公域流量平台应运而生。对学术期刊来说,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及百度学术、Google Scholar等学术搜索引擎都是目前主流的公域流量平台。[1]但随着内容暴增,大量学术内容聚集,单一期刊很难在浩如烟海的数据中脱颖而出。因此,要想积累潜在读者和平台用户,提高传播与推广的精准度,增强用户黏性,建立私域流量平台才是必经之路。
对学术期刊而言,私域流量平台的搭建和运营多以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为基础开展用户运营,发布期刊及学科相关内容培养用户对平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2]当前数字化发展如火如荼,我国科技期刊在学术传播方面也搭上了这个“快车道”。微信公众号凭借着它的便捷性、互动性、时效性备受欢迎,有效弥补了传统出版周期长之类的缺陷,加速学术传播。[3]虽如此,但实际运营过程中却面临着种种难题。
二、微信平台运营困境
现阶段,我国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面临的困境简要概括如下:
1.运营体系不完善,活跃度低
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统计数据,参加2020年检的4931种科技期刊中,2541种期刊拥有官方微信公众号,占总数的51.53%。填报的2400多种期刊中,71种微信公众号总订户数为0,82种期刊篇均阅读量为0(表1,表2)。[4]目前我国学术期刊仍处于一个低水平开发使用阶段,微信公众号只是纸质刊物的延伸,用户和账号本身的活跃度都有待提高。此外,截至2022年底,已开通并运营短视频账号的学术期刊不足50种,且观看人数、点赞数和转发分享次数也都十分低迷。[5]
表1 2020年我国科技期刊官方微信公众号订户数[4]
表2 2020 年我国科技期刊官方微信公众号篇均阅读量[4]
而且,由于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缺少相关运营经验,公众号内容推出频次不固定甚至长时间没有任何推送内容。这种低活跃度和内容推送不连续性,都会让读者丧失订阅兴趣,难以达到预想中的宣传效果。
2.内容形式单一,缺乏特色
学术期刊具有知识属性,内容才是传播的主体内容。[6]但多数学术期刊公众号推出内容过于简单。一项调查显示,934种科技期刊开通的微信公众号中,59.49%的账号主要以发布每期论文目录、摘要为主。[7]多数期刊没有充分发挥数字化平台的优势,只是把公众号作为刊物信息发布的出口,而有的推广内容又过于专业、晦涩难懂,缺少二次加工,导致无法存留并积累读者群。此外,当前学术期刊传播形式过于单一,主要以文字为主,缺少富媒体内容。
三、发展对策案例分析
我们将结合几个优秀案例,针对前文提到的公众号运营平台发展瓶颈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
1. 打破壁垒,畅通互动渠道
私域平台本身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可将公域流量池的流量引入微信公众号等私域平台,通过建立微信社群建立一个内部微信生态圈,打破流量壁垒,培养忠实读者群体,实现裂变(如图1)。[8]
图1 私域流量引流转化闭环
简单来说,为打通互动渠道,编辑部在和作者沟通时可主动提及期刊公众号名称,在邮件签名、官网上展示期刊公众号,建立同专业领域传播网络,让每位作者成为流量载体,通过社交关系/朋友圈实现流量裂变。
图2 Light学术出版中心网站实现与微信视频号等富媒体平台互通
此外,学术期刊公众号运营人员可根据共性,对这些读者用户进行分析和筛选,将他们沉淀在更加紧密的微信社群中,如建立课题群和研究方向及研究流域维度群。[9]群管理者在维持群活跃度时要注重话题交流,多举行线上活动增添活跃气氛,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和信息,增加群成员黏性。
2. 多样化内容传播,转变传播理念
正如前文所述,多数学术期刊内容输出方式极为有限,主要以文字为主。而当今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微传播、浅阅读”[10],传播形式上讲究创新独特,易于吸收,相较于文字内容,音频视频形式的内容更易吸引眼球。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微信公众号创建于2015年,与2020年12月正式运营。运营初期该期刊利用公众号和视频号作为私域流量入口,6个月内新增用户量6000人,常读用户比例从6.26%提高到24.26%(如图3)。[11]
图3 运营私域流量前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微信公众号相关数据对比[11]
图4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官方公众号截图
图5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公众号视频号截图
另外,《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利用公众号后台数据,将微信公众号常读用户年龄区间作为内容策划的导向之一,根据年龄分布情况,打造了以学术文章推荐为主,以学术讲座直播、视频、一体化图文以及投稿指导为辅的内容布局。[12]
《中国循环杂志》也是业内公众号运营的标杆。该期刊也是充分利用数字化传播优势,在保持常规栏目的基础上,增设创新栏目,如“阜外学院”和“心脏科普”(如图7)。将专业性和科普性相结合,利用主办单位的学术影响力,关注相关专业领域用户群体的同时也能够将知识传播到大众中去,实现“破圈式”发展(如图8)。
图6 《中国循环杂志》官方公众号截图
图7 《中国循环杂志》提供的服务
图8 《中国循环杂志》科普服务截图
在此,我们还建议期刊在宣传优秀学术文章时,可采用视频摘要替代传统的文字摘要,依据文字内容补充相关图片和素材,让文章“动起来”,让读者在碎片化时间里便能快速消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要探索新渠道,尝试新方法。期刊应加强运营团队建设,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兼顾学术性和科普性,培养忠实用户,确保账号和用户活跃度等。与此同时,搭建私域流量平台的路径也在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迭代进步,仍需在发展中不断摸索。
参考文献:
[1][5][8][9]孙中悦,范志静.学术期刊私域流量建设和运营策略分析[J].科技与出版,2023(06):107-112.
[2][6][11][12]王超,王胜男,何运斌等.私域流量视域下学术期刊传播现状及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34(01):45-49.
[3]章诚.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现状及提升策略[J].科技与出版,2020(08):73-78.
[4]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7]刘静,王希挺,朱琳等.我国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现状调查与优化建议[J].科技与出版,2019(11):71-76.
[10]欧梨成,张帆,陈培颖.传播学视域下科技期刊短视频平台运营策略探析——以抖音、哔哩哔哩和微信视频号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33(01):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