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hatGPT如洪水猛兽般火爆全网,微博更是爆出“美国89%的大学生都是用ChatGPT做作业”!那么对学术界来说,这又意味着什么呢?本期,我们将向大家介绍ChatGPT以及国际知名期刊对它的看法。
何为ChatGPT?
ChatGPT是一款由OpenAI研发的以AI技术为支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公司把它称为GPT,即生成时经过预先训练的互感器。
那么它和Siri有何不同?Siri以语音识别和语言理解技术为基础,而ChatGPT是基于大量语言数据的一个“大型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简单来说,ChatGPT即Siri、小艺、小度等的文字版,AI写作的升级版,也可当作搜索引擎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ChatGPT办不到”,用途极为广泛。ChatGPT才上线一周,用户就达到了上百万,可想而知它是多么的流行!不过,它并没有连接互联网,所生成结果根据最大化模型输出和数据相似性而得出,所以它给出的答案并不一定真实可靠哦!
ChatGPT风靡各界,当然也少不了学术界。小编的一位清华教授朋友近期用ChatGPT小试牛刀,如下图所示,对小组的一个实验结果进行了撰写和分析。专业的翻译,清晰的逻辑,流畅的表达,让组里的博士生直呼‘可怕’,大家在感叹科技神奇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同伴压力’。
国际期刊对ChatGPT的不同看法
国际上,不同期刊对ChatGPT能否在论文发表中被使用持有不同看法。另外ChatGPT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不可取
很多学术期刊认为直接采取ChatGPT等LLM工具的结果且无引证纯属抄袭,使这些工具生成的文字、图片、数字、图像等无异于采用虚假捏造的信息,都不能接受。例如《科学(Science)》主编霍尔顿·索普(Holden Thorp),他的态度十分强硬:即便是用ChatGPT来进行研究准备也不可取。不过我们也可以理解这种想法,因为这些结果完全是靠模型推导出来的,缺少背景信息且目前也无法进行文献索引,会造成错误百出。
接纳/观望
相比之下,《自然(Nature)》杂志并未完全否决ChatGPT,但给出的条件是只能用作论文前期准备,还要详细说明工具使用流程。据《自然(Nature)》,使用ChatGPT并将其列为论文合著者的论文至少有4篇。面对这种变化,许多知名学术期刊正更新编辑规则,《自然(Nature)》杂志明确表示在学术论文中禁止将大型语言模型工具列为论文合著者,他们认为论文著作者应对论文内容承担责任,而ChatGPT等工具无法承担此类责任;另一方面,如果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此类工具,应在方法或致谢部分标明如何使用的。
除此之外,如Elsevier宣布可以使用AI语言模型提高论文语言可读性,但要求这些工具不能替代原作者完成数据分析和得出结论之类的主要任务,另外也需注明操作细节。
由于此项技术发展势不可挡,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生活》主编迈克尔·艾森(Michael Eisen)认为,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它而不是讨论是否使用它。他认为目前重中之重是论文作者要坦诚地使用ChatGPT,详细阐明做法并对结果负责。就像我们遇到挫折时都会说,要面对而不是逃避,毕竟人是掌握主动权的,工具从来都是辅助。为了不让ChatGPT及其他AI工具进一步扰乱学术界,很多期刊认为有必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继续观望,掌握最新动态,在审查论文时确保信息正确以免造成错误信息传播。一些期刊认为LLM工具开发商应在生成结果上添加水印,不过这种做法在技术上并不能保证无漏洞。
ChatGPT的看法
此外,如下图,ChatGPT被问及是否会影响学术期刊以及是否适合做学术的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结语
介绍到这里,有人不禁想问,中国的期刊应做好什么准备呢?ChatGPT无疑是一个强大的工具,AI的发展也是大势所趋。技术必将取代一些创造力低,重复性高,可预测,可编程的工作。毋庸置疑,人工智能时代真的来了,我们终将生活在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社会中。打开未来的最佳方式就是拥抱和学习。
作为走在科技发展前沿的学术期刊,应积极拥抱技术革新带来的便捷。我们大胆的预测,不远的未来,ChatGPT或类似的工具,不仅帮助学者,也将帮助编辑部老师们分担相当一部分审校及翻译工作,让老师们可以集中精力在更有价值的工作上,如多元化服务学者,多渠道传播期刊,利用人机协作迎接人工智能给期刊带来的价值。
想了解更多关于期刊如何加快国际化发展,例如申请国际数据库及期刊海内外推广等举措,可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科置科学小秘书微信号,我们将基于贵刊的基本情况,出具适切的国际推广方案,助力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